首页 > 新闻频道 > 图片新闻
 
一支扎根在草原上的公益环卫队
来源:    时间:2024年01月17日    

一支扎根在草原上的公益环卫队

在贵南,无论是在每年四月植树季的植树现场,还是在大型活动的结束现场或是在下雪天的西久公路沿线,你总能看到一群身穿红马甲的牧民,挖沙植树、弯腰捡拾垃圾、铲扫路面的积雪帮助过往车辆。他们就是由当地牧民自发组织建立起来的公益环保队伍——贵南县过马营镇公益环境卫生整治协会。

2006年成立至今,在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这个土生土长的公益环保协会走出了一条属于他们自己不平凡的环保之路。

 

· 协会成员合影。

十八载光阴,不忘初心——环保从家门口做起

让我们把时间的坐标移动到1998年。家住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过马营镇多拉村的端主加发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草原上的垃圾渐渐多了起来,特别是一些食品包装袋,污染环境不说,牛羊误食后还很可能导致其死亡。”这种端主加口中的“经济灾难”让一些当地的牧民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年,这个25岁的藏族青年便和村上的拉登加、立新加、仁青加、杨托5人一同成立了多拉村环境保护小组。从那天起,他们几人一有空闲就去捡拾草原上的垃圾。


· 最初协会在草原上开展环保活动。

捡着捡着,环保小队渐渐“捡”出些名气,不仅村里人叫好,周边村子的一些老人们也很支持他们的做法。“再不保护环境就晚喽!”“草场没了牧民怎么生存?”正如老人们所感慨的这般,此时草原确实有些“病”了。

 

· 协会成员用自己的三轮车运垃圾。

 

这座位于西久公路干线、交通便利的小城镇,是贵南县农畜产品的主要集散地和县城东部地区的商贸中心。但在人气与日俱增的同时,由于当地群众环保意识淡薄,小镇的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

星星之火足以燎原。

一个,两个,三个……周边9个村子的牧民们开始纷纷效仿端主加他们,成立了自己的环境保护小组,除了保护草原,他们还将水源地和林场也纳入保护范围,定期清理水源地附近和林场的垃圾。

接下来该怎么做?为了回答这道必答题,2006年,刚过完春节,9个村的环保小组代表们便聚在了一起。

“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活动?”“环境保护还有什么好点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开来。

“过马营是我们的家乡,我们都是她的孩子。我们应该一起保护她”在端主加的提议下,众人决定化零为整,动员另外两个村子的村民一起,成立过马营镇环境保护小组。

众人拾柴火焰高。

2006年4月15日,贵南县过马营镇公益环境卫生整治协会正式成立,彼时,协会成员只有45人。除了原有的捡拾垃圾、保护水源等活动,还增加野生动物保护、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等内容。

 

成群奔跑的岩羊。

不断坚守——平凡人做不平凡事

过马营镇多拉村邻近龙羊峡黄河大峡谷,原先黄河两边陡峭的岩壁上时常能看到成群结队的岩羊(岩羊又叫崖羊、石羊、青羊,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因为环境恶化和盗猎分子的捕杀,岩羊的数量逐年减少,25岁的端主加注意到这些情况,于是他同协会成员们一起在放牧和捡拾垃圾之余开始了“护羊”行动。轮流在山上巡视,定期上山扫荡式清理捕兽夹,遇到一些“不速之客”他们便强硬劝退。“清理了捕猎工具就能保护动物,虽然很辛苦,但做这样的事情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协会成员拉登加说。归功于他们一年四季从不间断地付出,这些“精灵”的数量也从最初的不到100只增加到了如今的4000余只。

“看着这一群群在山间奔跑的岩羊,我便觉得这十八年值得!”端主加感慨道。


协会成员日常巡山。

 

过马营镇山间的岩羊。

 

与环保“结缘”时,过马营镇切扎村的洛赛还是个19岁的小伙子。说起这些年的环保故事,这个有些腼腆的年轻人打开了话匣子。

“2006年,村上成立了环保小组,一有空,我们就凑到一起捡垃圾。村里有个小湖泊,当时还能看到十几只鸟呢,几年后,就剩三四只了。”几经查看,洛赛终于发现了缘由。原来,这些鸟产的蛋,经常被附近的牧民和野猫、野狗“捡走”。


· 在沙沟乡赛什塘水库边歇息的赤麻鸭群。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2009年春节一过,协会的45个人就开始了他们的“护鸟计划”。

“其实也谈不上什么计划,就是一天到晚守在那儿!”就这样,每年从过完年一直到9月份,45位小组成员轮流值守在湖边,只为保护那些远道而来的“客人”。“记得在2015年年底,我们几个人带着干粮去直亥村的树林清理捕猎的夹子。在雪地里走了两天两夜,靴子和裤脚都湿透了,脚冻得几乎失去了知觉。最后,直到确认没有捕猎工具,我们才回家。”2014年加入协会的才桑太,到现在都记得这次活动。但是,每年冬天看到成群结队的候鸟来到这里栖息,他们的心里满是欣喜。

协会成员在水库边捡拾垃圾。


· 冬天来贵南栖息的候鸟群。

不甘放弃——想在环保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协会开展日常环保活动。

 

从五个人到三百多人,对于这个协会而言,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也得到过不少的赞誉。但一路走来,个中辛酸,还是让端主加红了眼眶。

因为干的都是些苦活、累活、脏活,协会面临着缺工具、缺车辆 、缺资金等各种问题 。在各种困难面前,协会成员们没有气馁,他们自掏腰包,用自家的三轮车充当垃圾运送车。而作为会长的端主加,每年至少要从一年几万元的收入中拿出一半的钱用于协会的开销。

过马营镇西面是“吹尽黄沙又见沙”的40多万亩沙漠,从2008年起,端主加和他的伙伴们又多了一件必须要做的事——防沙治沙。

由于缺少经费,没有钱买树苗,他们就地取材,从自家的树上砍下树枝,提前泡好;没有车运树苗,牧民们便开着自己的车一趟一趟地运……

“现在到工地上当小工,一天还能有150元左右的收入呢,我们这些志愿者,全是义务劳动,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协会秘书长本新加一家四口,全部加入了协会。十几年来,正是这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运作模式,才让这个协会得以发展壮大。


协会成员在牧区捡拾垃圾

即便这样,质疑的声音还是充斥在耳边!

“反正协会的人会捡走!”有人依旧乱扔垃圾;

“保护环境是国家的事情,你们就是多管闲事!”有人依旧不屑一顾;

“自己出钱出力做这些事,怕是有啥好处吧?”有人依旧充满质疑;

听着这些冷言冷语,端主加有过心酸,但这并没有让他停下环保的脚步。反而让他意识到,做好对群众的环保宣传工作,让环境卫生保护意识在每个人心里扎根,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于是,端主加带领协会的成员们,身体力行地为周边村民做出榜样的同时,每年组织开展4次以上公益环保主题宣传活动,不停地为大家宣讲环保知识。慢慢地,周边村民的环保意识不但变强,还主动加入了进来。

协会还将省道西久线清雪保畅工作纳入自己的公益服务范围,每年的冬季只要下雪,协会便组织志愿者们清扫路面积雪,帮助过往的司乘人员脱离困境,成为冬季西久公路上的一段佳话。

 

协会成员铲扫路面积雪为过往车辆护航。

努力就会被肯定。

2016年,过马营镇政府为协会解决2万元的活动经费;2017年,镇政府让端主加成立了镇上的环卫公司,除了清理费用外,还为协会解决了垃圾车不够用的难题;2018年,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给协会发放了32000多株树苗......

如今,协会已经从最初的45个人发展成了有13个组334名成员的“AAA级”社会组织。先后被评为全县工会系统“优秀单位”,全州综治(平安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全省“五四红旗团支部”,荣获团省委青年志愿者服务项目大赛“三等奖”,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会长端主加先后荣获海南州“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省“学雷锋标兵”,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纪念奖章”。协会感人事迹先后在省内外各大媒体、报刊、网站报道。

提起协会今后的发展,虽然还有诸多困难,但端主加依然充满期待。

传承

——环境保护要久久为功

 

“两个最可爱的环保志愿者!”今年六月,端主加在朋友圈晒出协会两个小女孩在草原上捡拾垃圾的照片。

 

“这片土地是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父母家人生活在这里,今后,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要在这里生活。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提倡环境保护,我们应该把干干净净的家园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让下一代人看到一个比现在更好的环境!”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 绿郁葱葱的贵南县黄沙头。

岁月更迭,时光流转。十八年光阴,协会成员也经历几番“更新换代”,但是他们坚持的事却始终没有改变,那份对环保事业坚守的精神一直在传承,环保这条路,他们也会一直走下去!

 

 

 

 

来源:贵南县融媒体中心